图为为乘客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 王东明 摄 延误超3小时可下机 实际操作有哪些难度? 家住北京的小李经常往返香港看望男友,她向记者讲述了一次“苦等”起飞的经历:当时在北京首都机场停机坪滞留了10个小时,机舱广播里一会儿说准备起飞,一会儿说还要延迟,站着坐着都难受,抗议多次才获准在登机通道里走动下。 根据新规,旅客在机舱内的“苦等”有了期限:机上延误超过3个小时(含)且无明确起飞时间的,承运人应当在不违反航空安全、安全保卫规定的情况下,安排旅客下飞机等待。 规定还明确了动态信息播报的“时间表”。发生停机坪延误后,航空公司应每30分钟向旅客告知一次航班动态信息,保证盥洗设备的正常使用,必要时提供医疗服务。机坪延误超过2小时(含)的,航空公司应为客舱内旅客提供饮用水和食品。 谈及政策落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民航人士向中新网记者流露了为难之情,“执行起来难度很大,考虑安全、技术、起飞时间不确定等多重因素,实际很难说超3小时就让旅客返回候机室”。
图为空乘在飞机上整理烤箱内的食物。 王东明 摄 大面积延误致食宿需求骤增 机场配套hold得住吗? 由于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天气原因最容易导致航班的大面积延误和取消,考验机场及周边配套设施的承压能力,能否hold得住就看平时下的“功夫”。 新规指出,发生大面积航班延误时,机场管理机构应当启动旅客服务协调机制,协调承运人、地面服务代理人、机场公安等单位,组织实施相关服务工作。 “国内机场周边的餐饮、酒店配套普遍不够健全,即使是北京首都机场都达不到应对大面积延误安置的条件。”张起淮称,需求骤增、又没竞争,这些餐饮酒店很容易肆意抬价,之前也发生过类似事件。 “如果新政落实,旅客为节省成本一般会选择在机场内滞留,而不去周边或者更远的住宿地点。”张起淮担心,机场就变成了“春运”期间的火车站,人流密集得不到疏散,停留时间若较长,安全风险将成倍上升。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