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是贵州省一种典型的环境污染性地方病,其毒理作用机制不明和缺乏有效治疗的药物是地砷病未得以彻底控制的难点问题。为大力提升本省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防治水平,培养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环境毒理与应用研究专业人才团队,经过遴选,省科技厅2012年将贵州医科大学“贵州省环境毒理与应用研究科技创新人才团队”纳入省第五批科技创新人才团队建设。经过三年建设,团队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才队伍建设明显加强。团队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的方针,以科研项目为依托,采取学历提升、国内外研修、互访交流等多种培养方式,一批青年科技领军人才脱颖而出。建设期内,团队核心成员1人成为贵州省省管专家和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成为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对象;团队柔性引进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带头人1人,引进博士研究生5人;招收和培养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75人。通过团队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一支以领衔人为带头人、核心成员为主体、学科互补、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年轻蓬勃的高层次创新人才群体。 研究水平及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团队立足贵州实际,围绕全省燃煤型砷中毒致病机制不清、缺乏有效药物治疗等关键问题开展持续科研攻关工作,侧重从人群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两个层次,模拟病区实际首次成功建立燃煤型砷中毒大鼠模型,探索氧化应激重要信号通路在砷致肝损害中的作用,同时结合全省中草药优势,对银杏叶片、姜黄素、刺梨、竹荪等药用价值及其开发利用进行了相关研究,探讨银杏制剂对砷中毒肝损伤的干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结果为揭示砷中毒致病机制及其针对砷致氧化损伤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为研制开发有效的药物提供技术基础,相关研究成果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建设期内,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0项、获省部级科研项目15项,其中领衔人张爱华教授主持承担的“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发病表观遗传机制及其干预研究”项目为贵州省医学领域首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获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学术论文7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5篇;主编、参编教材4部,参编《地方性砷中毒诊断图谱》,并已作为全国地方性砷中毒诊断的培训教材。 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强。建设期内,团队依托省级“卫生毒理学”特色重点学科等创新平台,进一步整合优势资源,大力加强学科和创新平台建设,所在学院获批环境污染与疾病监控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13年通过农业部农药登记毒理学试验B级资质重评审,是目前全国拥有B级资质的两家高校之一。近3年来利用团队在专业人才和资质平台上的优势,面向省内外90余家企事业单位开展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工作,主要是针对农药、涉水产品、消毒产品、化妆品等产品,进行急性经口、经皮、吸入毒性,刺激性和致敏性、亚急和亚慢性经口、经皮、吸入毒性鉴定,以及含Aems试验、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CHL细胞染色体畸变试验、TK基因突变试验等的遗传毒性鉴定。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