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大数据与智慧城市这两个经常被相提并论的概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关系?在具体的智慧城市规划中,大数据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具有怎样的发展前景?本文将着重探讨上述问题。 1、大数据与智慧城市:演进与关联 1.1 智慧城市 出版于1972年的《后工业社会的来临》(The Coming of PostIndustrial Society)一书将1970年作为工业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分水岭,划分的依据即在于ICT的发展及对日常生活的广泛渗透,同时ICT也逐渐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因此后工业社会通常也被称为信息社会。受这一思想影响,20世纪80年代的城市研究提出了信息城市概念。到20世纪90年代初,长期从事城市模型研究的迈克尔·巴蒂(Michael Batty)提出了智能城市概念,核心思想在于强调互联网技术对提升信息交流和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重要地位。新千年后,对等互联网络技术(P2P:peer-to-peer)、移动智能终端和物联网对城市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在ICT技术支持下,城市功能更加复杂,城市运行日益高效,城市各个子系统的交叉复合也越来越深入。但是将ICT技术广泛应用于城市发展并非仅仅为了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其最终目标应是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城市生活品质的提升以及城市社会经济活动公平性的促进。基于这些认识,智慧城市概念应运而生。 然而,智慧城市概念也受到了许多质疑,主要原因在于智慧城市内涵宽泛,不仅包括城市技术系统,也包括城市管理系统,还包括城市人文系统,同时其目标指向也涉及经济、政治、人文等多个维度,为智慧城市的确切定义造成了极大困难。目前学术界对于智慧城市尚未给出广为认可的统一定义,仅有一个包含六个子系统的智慧城市框架被较多使用,这六个子系统分别是:智慧经济(smart economy)、智慧市民(smart people)、智慧管理(smart governance)、智慧移动(smart mobility)、智慧环境(smart environment)与智慧生活(smart living)。而产业界对智慧城市的认识可总结为利用新一代的软、硬件和联络技术赋予ICT系统以实时的真实世界数据,与先进的科学分析技术相结合,协助人们进行更加理性的决策,从而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1.2 大数据 如今,人们每天发送10万条推特,谷歌每分钟执行200万次搜索,全世界每天产生2.5艾字节(EB,260)数据,截至2013年互联网数据量已达到1 000艾字节……这些数字共同构成了所谓“大数据”。早在1980年,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就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提及了“大数据”;大约2009年,大数据概念开始在ICT领域兴起。不同机构和学者为大数据提出过多种不同定义,其中较被广泛认可的是描述大数据与传统数据主要差别的“3V”特征——大容量、高速度与多样性。大容量体现为其数据量往往达到艾字节或泽字节级别,很难以传统数据处理方式在合理时间内完成分析;高速度体现为数据生成过程的流动速度,也就是大数据具有实时性;而多样性则主要表现在大数据类型和来源的多样。这些特点使得能够有效管理大数据、普遍适用的数据组织与处理技术成为关键。 1.3 演进与关联 可以看到,智慧城市概念的演进与ICT的日趋发展密不可分。概括而言,大数据与智慧城市分别代表了20世纪以来ICT进步的两个方面——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和发展主要来自于ICT领域的发展,而智慧城市概念的提出和发展则是ICT影响下人类社会的思想观念与建设实践演进的反映,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关系。智慧城市的发展必须依托于ICT技术的发展,而城市生产、生活的日趋复杂也为ICT领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市民对基于ICT的各类服务需求激增,为ICT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市场支持;另一方面,用户在享受服务的同时,也生成了巨量潜存巨大社会、商业、科学价值的信息,也就是大数据。智慧城市的规划与建设,需要有充分的技术与条件处理城市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大数据,如城市交通系统产生的实时交通信息、城市经济系统产生的商业活动信息等,特别是城市管理层(城市政府)对智慧城市进行智慧管理需要建立一整套大数据管理系统,不仅涉及数据的收集、存储、分析方法,还涉及来自不同行业、不同类别数据的整合问题。这一系列城市功能脱离大数据技术都是无法实现的。 2 、大数据时代的智慧城市规划实践:国际案例与经验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