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开强度页面(左下),可见专项得分、短评和为此推荐的视频。“活动”数据包括活跃时间、总时间及其比值;最长连续对打的击球数和时间;以及击球总数。 连续性(中)和力量(右)的页面结构相似,首先可见专项得分与短评。“今日击球亮点”给出了数据的上下极值来与平均值比较,并给出了建议。在这两个页面中,击球类型被更细致的分为七类,包括发球、正手平击、正手上旋、正手切削、反手平击、反手上旋和反手切削。“稳定性”给出了每一类的击球数量,和该类中击球位置落入甜点的百分比;而“力量”给出了每一类挥拍速度的平均值、最大值和旋转球程度。
“练习发球”是 ZEPP TENNIS 的最后一个核心功能。该功能亦无需联网。它与“开始训练跟踪”模式相互切换时,需要等待约十秒,尚可忍受;但准备状态中“挥击吧!”三个字着实令人无法启齿。在该模式下,发球间隔不宜太短,因为 3D 数据需要一定传输时间;数据传输完毕后 App 会以动画形式演示发球轨迹。 拖拽屏幕中的小人可以切换观看视角(左);小人上方给出了最大挥拍速度。 点击底栏中部偏右的按钮进入数据分析页面(中)。这些基于球拍运动数据的分析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感官。其中旋转度存在一定出入。 点击底栏右侧的按钮可以对不同组数据进行对比、分享等操作。3D对比图(右)能够清晰的显示不同挥拍的轨迹差异。不同于 ZEPP GOLF , ZEPP TENNIS 不能将用户数据与球星数据进行比较。 四、产品分析:技术有进步,教育市场待开拓。 在网球社的活动中,上述极富科技感的数据表和轨迹图令球员们跃跃欲试。球员间对比“最大挥拍速度”的过程,暗示了这款产品的社交价值。挥拍速度、击球类型、击球位置、 3D 轨迹和潜在球速等参数令人感到很神奇。那么, ZEPP TENNIS 在技术上与运动手环有何异同呢?它的结果可信吗?笔者将从四方面进行分析: 1、力量(挥拍速度)和 3D 轨迹图应该相当准确。由理论力学可知,刚体的运动状态可用刚体上一点的运动状态来描述。也就是说,只要传感器“稳固”的连接在球拍上,并精确测得自身的六个运动参数(空间中三个方向的平动与转动),那么就能由此精确计算球拍的运动状态。从数据分析的角度看,这两个与 ZEPP GOLF 一脉相承且最受关注的功能,反而最容易实现。 2、强度(活跃时间)和七中击球类型较为可信。这些依据球拍运动参数(可能还包括击球位置)自动做出的状态判断,有着比肩运动手环的技术难度。 3、稳定性(击球位置)基本可信。笔者推测 ZEPP TENNIS 同时分析了的球拍运动参数和拍柄的振动信号。球员用手能感受到“甜点”击球带来的愉悦,并估算击球位置;传感器通过对振动信号进行时域和频域的分析,亦能更细致地推算击球位置。而用于变形体的运动手环则不一定会分析振动信号。 4、潜在球速、旋转度仅供参考。由球拍运动计算网球的运动,需要建立考虑网球和拍线大变形、表面摩擦和动能耗散的力学模型,这几乎不可能。因此, App 内已说明“潜在球速”由“理想模型”估算。笔者倾向于认为潜在球速的误差尚可接受;而网球变形对转动惯量影响很大,表面接触对切向力影响很大,这导致旋转度有时与实际不符。这也是 ZEPP TENNIS 未使用“角速度”来精确描述网球旋转的根本原因。 从数据分析的难度来看, ZEPP TENNIS 并没有明显超越运动手环。不过,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ZEPP TENNIS 的技术亮点在于“快”——它要在高速运动和碰撞过程中准确采集数据;还要保证数据传输和处理的效率。这或许是它的核心技术。
ZEPP TENNIS 会对打球的体验带来影响吗?答案是肯定的。 一方面, ZEPP TENNIS 的弹性底座会改变拍柄的手感。这种差别即使是初学者也能体会到;具有进阶水平的球员自用时应采购专业底座。 另一方面,即使搭配专业底座, ZEPP TENNIS 依然给球拍带来了 4% 左右的质量变动。它说小也小,随机盲测中多数球员未必能感知它的影响。但说大也大,它的存在足以破坏球拍的平衡性;如果控制球拍的重心有意义,那么 ZEPP TENNIS 的影响就不可忽视。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