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最热门的新闻应该就是微信钱包提现收费的新闻了,这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大家的激烈讨论。我今天写了一篇《提现收费,微信支付下了怎样一步臭棋?》,在文章的最后我写下了一个开放式的疑问,微信应该想着如何提升支付用户向理财端的转化,而不是想着向用户收费覆盖成本。 相比支付宝来说,无论是应用场景还是用户基数,微信钱包和支付宝之间虽然有差距,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支付宝有的功能,微信钱包也差不多都齐全了。两者之间形成今天这样的天壤之别的关键在于,支付宝完全独立于阿里巴巴的体系,而微信钱包正如其名字一样,只是寄托于微信的一个功能而已。这样的定位,使得两者给用户形成的感知产生了巨大的区别。 今天我在朋友圈提了一个问题,“既然微信支付眼下已经很高频了,为什么直到现在没有推出独立应用?”,问题一经提出就在朋友之间引发了巨大的争议。 大部分朋友都表达了不同的观点,其中有三种最为典型: 1)因为微信支付只有在微信中才是高频,脱离微信这个超级入口及社交属性,微信支付啥也不是。 2)或许是微信支付用户使用状况还不能支撑一个独立的支付应用,基于微信的衍生玩法红包使我们接受了微信钱包,微信以外的高频用途是之后的事了,如果是一个新的独立应用,已经有支付宝了,用户多下载一个重复独立应用的兴趣不会大吧 3)支付宝都在仿照微信搞社交,微信钱包要从社交中独立那真是作死了 其实我们很难否定上述三个观点的政治正确性,毕竟在“微信入口万能”的神话之下,过高预估微信作用的人并不在少数。微信钱包的成功确实离不开微信封闭的社交场景,但如果我们能够静下心来分析这款产品,或许发现以往的认知可能都出现错误了。 一、关键在于场景,而不是社交 如果对移动支付比较了解的话,大家都能说出一大段道理出来,而其中最关键的一定是关于场景的。其实经过多年红包大战,腾讯已经用事实证明,虽然基于社交关系的高频红包行为可以给微信钱包带来大量用户,但如何成为用户的使用入口,依托的仍然更多是消费场景。 打车、外卖、电商以及各种O2O项目,这些都是微信钱包耐以壮大的真正原因。很多时候我们使用微信钱包功能,并不是在微信里面。美团、滴滴、京东、携程、猫眼.....大家好好想想,我们体验这些公司的服务使用微信支付时,和微信庞大的社交关系有没有联系?答案显而易见。 微信钱包得以在如此短时间内抢夺到接近30%的移动支付市场份额,根本原因依靠的并不是所谓的社交关系,而是腾讯数亿元线下的各种补贴换来的。“使用微信支付刷一刷,立马减免10元”,这才是微信钱包对支付宝形成威胁的根本原因。至于红包和社交关系,短时间的繁荣并不能说明什么。 二、成也社交关系,败也社交关系 腾讯的社交关系强大这是毋庸置疑的事情,这一度也让支付宝陷入了恐慌之中,但强大的社交关系给微信钱包带来了什么?魏武挥老师有个观点,其实道出了本质。 我一直说的是,微信红包,是个社交玩具,不是金融工具。红包里的钱转来转去,和金融其实没啥关系,看着很热闹,但就是没商业用途。 事实上貌似确实就是如此,微信钱包的便利性远没有支付宝来的更便利。而这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社交关系在后面拖了后退。在支付宝上,你只需知道对方账号,就可以完成各种资金流动。而微信钱包,恰恰因为所谓的社交关系,你们必须要成为好友才能完成资金的自由流动。有人说,微信不用是好友,也可以完成转账。但那种需要面对面扫二维码,你觉得很自由吗? 我一直认为腾讯做不成金融的关键就在于此,用户在腾讯的平台上缺乏金融场景,没有人会认可在这个平台上产生的金融需求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成也社交关系,败也社交关系,微信钱包想要超越支付宝,那么必须要首先颠覆自己。 三、微信钱包独立应用,早已势在必行 微信没有必要推出微信钱包独立应用,其实很多人都保持类似的观点,而这背后普遍是认为微信钱包只有在微信里面才是高频应用。这里其实我觉得首先需要理性的看待“高频”这个词。支付宝算不算是高频应用,其实从打开频率上来看,肯定没有今日头条这类新闻应用高,和微信根本就完全没有可比性,但这并不妨碍支付宝成为最大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责任编辑:本港台直播) |